确立国本篇

确立国本篇

这样就导致了两个后果:1国家再没新的调控举措,任由国事随遇而安,官员们随国同安,由此流传下千古艳羡的盛世传说。2皇帝病倒,臣子顶上。总得有人管理国家吧?一大批名臣冒了出来,这种既照顾好皇帝、又管理好国家的行为,让所有朝代臣子们钦佩,造就他们不灭的英名传奇。可也有局限。试想既是贤臣,就得跟着皇帝走。皇帝病了,也不能自作主张。于是仁宗朝就变得平湖秋水,平沙落雁,一切遵循旧制,以平为主了。

在以前的叙述里,仁宗朝给我们的印象是对外失败,不断的妥协。对内墨守成规,得过且过。尤其宋仁宗本人太宽容、太软弱了,他纵容得自己臣子都敢当面无礼。这样的皇帝当得实在太失败。可为什么大宋变得这样繁华兴旺了呢?这是怎么搞的?

其中道理,可参照历史上和宋仁宗截然相反的著名皇帝如汉武帝。这是位真正的大人物了。。对内对外一律铁腕政策,不管国内豪强还是塞外匈奴,只要惹了他,没不倒霉的。让千年后的汉人都为之自豪!但稍等,去看当时民间生活及国家成色。连年战争,威加天下,汉武帝本人强如天神之后,汉朝百姓们的生活。。…。

不用我说,看他自己的《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这是条无可奈何的真理!无论出于什么样目的,不管战争打胜了还是输惨了,对国力、民生的消耗都是惊人的。就算以“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也承受不住没完没了的征伐。还有:这道《罪己诏》不仅是对战争的总结,更是对内政的忏悔!他以强权统治国内,用各种办法把民间钱收归国有,支持他去做那些千秋伟业。这些事情加在一起。除匈奴被他赶得远远的之外。汉朝人己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彻底贫穷了!

在这种对照下,看着开封城里的繁华,才能映射出宋仁宗的智慧。相对于汉武之强硬,来体验宋仁的“柔弱”他是怎样在外族欺侮、内臣无礼的境地下,把国家治理得这样文明昌盛的呢?

宋仁宗一直默默隐藏在幕后,他的臣子们不管是怎样的性格,都可畅所欲言。没生命危险的为国家作事。。…。

请问这种施政手法,是不是很高妙呢?而他的臣子们也都对他百分百忠心,从没人想过背叛他!你说奇不奇怪?他本是最理想的被篡位者啊!

抛开这些都不讲。只说他的仁慈和这一朝的繁盛,就是对大宋子民们的最好恩赐!

6月16日,放宫女214人出宫。7月14日,“十阁”中最骄纵的刘氏、黄氏被赶出皇宫,出家先为道,后为尼。15日。放宫女236人出宫。

9月16日,广南西路提点刑狱使李师中上奏:邕州知州萧注欲伐交趾、宜州知州张师正欲取安化军,臣恐交趾人会闻之生恐,非我大宋之福。请朝廷严加约束萧注等勿生事端。朝廷从之。

11月9日,赵光义之孙、赵祯的堂弟汝南郡王赵允让(其亲生儿子赵曙即下一任的大宋皇帝宋英宗)去世,追封濮王。5年多之后,已登基为帝的赵曙就将命群臣议论生父赵允让的名分地位。史称“濮议之争”

嘉祐5年(1060)5月,董氏再度生下赵祯第11女。但全天下盼星星盼月亮的太子却总也生不出来……。

7月12日,欧阳修、宋祁等主编的24正史之一的《新唐书》250卷编成。来向大宋建国100周年献礼?。…。

嘉祐6年(1061)5月29日。大契丹东京留守、陈王萧阿剌来朝,痛陈利弊,引起耶律洪基不悦。北院枢密使萧革趁机进谗,萧阿剌无罪遭诛。人皆冤之。后世评论:如萧阿剌不死,便不会有皇太叔耶律重元、魏王耶律乙辛之祸。

8月10日,命三馆、秘阁校对后世被列为24正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有残缺遗漏者尽量补全。可见由于李延寿作《南史》《北史》使得有关南北朝的史书在唐时编撰,至北宋时便已有残缺。

闰8月20日,富弼因母丧丁忧之后,力辞宰相之位。于是仁宗朝的上层建筑作出了最后一次调整:宰相:韩琦、曾公亮;参知政事:欧阳修、孙抃;枢密使:张昪;枢密副使:包拯、胡宿。当然还有一人也需重点介绍:调回京城的司马光担任了一非常绝妙的职务:修起居注(不久前还刚被任命为知谏院的谏官)这是比馆阁学士们更能接近皇帝的差使。每天工作就是给皇帝写日记。。他可最大限度了解皇帝每一个举动。这样,他就能第一时间掌握到皇帝的心理动态,知道在什么时间跟皇帝说什么话。。…。

26日,这一天是仁宗的悲伤日。出生仅61天的皇十三女死了。这就像天地神灵跟宋仁宗开的大玩笑!

他想儿子,为生出儿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同时也有了效果。短短2年多,后宫接连生出了5个…女儿!这简直让人欲哭无泪,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吧?哪怕有一个是儿子都好!皇宫内院都特意建了座潜龙宫给未来的太子住了。可为什么老天就是不开眼!

关于这一点。实在应给仁宗皇帝正名。这不是他无能,实在是他敌不过整个汉民族的集体命运。中原陆沉,神州板**,全民族沦陷于异族。试问这样的结局都跟仁宗有没有亲生儿子有关!他的生育问题,难道只取决于自身某些器官的健全?

不!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尽管最难受的人肯定是他自己…

27日,司马光就挑在皇帝心灵极其薄脆的时刻,写了道新奏章。他没像范镇、包拯、唐介那样简单粗暴地要求立皇太子,而是说臣不敢奢望陛下立即就立东宫太子,只恳请您在宗室内选一聪明仁孝的好孩子,先收为养子,好好培养。让天下民心官场暂定。等他日皇太子出生,这位养子就可退归藩邸。只当是为国家培养了位好臣子。何乐而不为?。…。

当天,仁宗皇帝拿着奏章看了好久。面无表情,仿佛仍和往常一样,继续沉默,躲进自己悲哀的心情里,谁也不理。但突然他说话了“难道非得选宗室子弟入嗣吗”没等司马光回答,他又喃喃自语“这是忠臣之言啊!一般人是不敢提的”

“臣提出此议,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司马光如是说。他平静地顺着皇上的话。把中心议题悄悄往实施上推。

仁宗点头道“这没有害处啊!选宗室为皇嗣,古已有之,你把奏章交给宰相们吧”

从没过的大进展!换一个人,心脏定会剧烈狂跳起来,那意味着是命令宰相们实施了!可司马光马上就拒绝“请陛下自喻中书宰相”说着就请辞告退了。

搞什么?好容易皇帝亲口答应,居然就这样轻飘飘放过去了!但别忙!当天司马光的演出还没结束,他从皇宫出来,直接走进中书省,向宰相们汇报工作。具体内容是江淮的盐事。例行问答结束后。首相韩琦却没放司马光走。韩相公大有深意地望着他,像期待着他说点什么…可等来的却是一阵沉默。…。

。…。

最后还是韩琦先开的口“今天皇上还说了什么”司马光继续沉默,好一会后才回答“所言宗庙社稷之计也”之后韩琦微笑。再没说别的,让司马光离开。

至此。当天事情才算结束。司马光仍平静地走出了中书省,他知道己给韩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深刻,且极好!

当皇帝要他把立太子的奏章转交中书省时,他第一时间拒绝了。这在后面和韩琦的谈话中证明:是绝对正确的决定。如由他来转交。这就造成了一说不清的事实。即立太子这件事是由他司马光一手促成的。连命令都是他从皇帝那里得到,向整个中书省下达。宰执大臣们被晾在一边,完全被动!

这样做。简直是把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让整个官场统统歇菜。这样贪婪的结果,就是把自己扔上火堆。。成为众矢之的,以他当时一小小知谏院的京官,简直是在找死!

尤其是韩琦当面就点醒他,当天到底和皇上谈了什么。别以为皇宫内会有什么秘密,别想耍花样!而司马光表现是非常的乖,他想了又想,选择说实话“宗庙社稷之计”就是立太子的事。整个事件过后,他让宰执大人们觉得他既敢做事、更能做事,难能可贵的又很会做人。。…。

在这种认知下,韩琦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给了司马光一天大面子。9月的某一天,一叫陈洙的御史找到司马光,像闲聊一样说:前些天某次会议上,韩相公跟我说他很欣赏你。说你正在上书说建储的事,能不能把奏章先送到中书省呢?你想做这件事,别自立门户(欲发此议,无自发之)

这是示好,也是示威。司马光再次面临选择。韩琦这是想收编他,让他成为中书省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的马前卒。按说也蛮荣幸了,和他之前人生轨迹非常相符——投靠过庞相公,为何就不能再投靠韩相公?

可司马光那天偏偏又犯了沉默的病,他什么都没说,没表态就等于拒绝。拒绝就是反抗!这就让人搞不懂了,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10多天后,真相大白!某一天,司马光在写皇帝日记之余,再次抓到了一好机会。仁宗那天心情好,很适合聊天。那聊什么呢?给他上堂历史课!众所周知,司马大师的历史水平在整个中华民族里绝对能排进前五!他挑了个近的,说唐朝的事。。…。

话说唐朝神武。如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科举制度里的殿试,从此让天下举子们都成为“天子门生”只为皇帝服务。再不看座师的脸色。可唐朝就有“门生天子”连皇帝都是他们的徒弟!这是怎么回事呢?就因唐文宗一直不立太子,死后被亲近的太监们做手脚,从此随意拥立唐朝皇帝,想让谁当谁就当,想让谁死谁就死。堂堂天可汗的子孙,居然被太监们玩弄于股掌之间!陛下,您想让这种事在宋朝重演吗?

再没犹豫了!皇帝下令司马光立即把选宗室皇嗣的文件送交中书省,把这件事确定下来。这一次司马光也没再推辞,火候到了!

再次来到中书省,他的神情动态再不是一下属,而是一充满着神圣感的天使。他庄严地对韩琦等宰执大臣们说“陛下决意立宗室为皇子,今天诸公如不能及时议定,他日夜半,禁中出寸纸以某人为嗣,那时天下谁也不能违背了”义正言辞,说得也都是实话。现在皇帝身体到了这地步,谁知哪天驾崩?那时皇宫深处,往好里说是皇后、糟点就会是太监,来决定谁是下一任皇帝,难道那时做臣子的有权反对吗?…。

。…。

韩琦等全体宰执大臣一齐躬身施礼,同声回答“敢不尽力”

从这时起,司马光退出了立太子事件。从程序上、从官衔上,他都再没参与的权力。那么转身就走,决不迟延,他留下的是倡议阶段起决定性作用的名声及让全体朝臣都又惊又佩的印象,就如大宋首相韩琦。

你要我配合?我己配合了。可绝不是你所希望的马前卒、小跟班,我以正道尽臣子义务,转身把成果交给你时。。神圣得无可侵犯,你必须向我低头!

这就是司马光的作风!万事都有依据,有道义,谁让他学问大、历史知识强呢?回顾下倡议阶段的几位名人:范镇、欧阳修、包拯、唐介、司马光,只有他一人在这件事里得到彩头,就此平步青云、名利双收!

历史的接力棒最终传到了大宋首相韩琦手中!韩琦是仁宗、英宗两朝传承中居功至伟的大臣,没他的努力,没他近于霸道、专权一样的决策,北宋就不会是史书里记载的那样。只不过这对于大宋、乃至于对于整个汉民族历史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就很难说了…我的意思是:宋英宗赵曙,他真的是最佳?或者要求再低一点:他真的是一合格的接班人吗?。…。

10月初,皇帝和宰执大臣们最终定下了皇子人选,就是由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主婚的“十三”(十三,是一男孩的小名。从小就在皇宫养大,一来他是皇室宗亲、二来因仁宗皇帝始终没成年儿子。滔滔是个女孩。北宋名将高琼的曾孙女、高继勋的孙女。之所以能嫁给十三,是因她妈妈是曹皇后的亲妹妹。这两个孩子未来就是宋帝国的主宰。不论男孩十三、还是女孩滔滔,都让整个国家因他们的意志而改变)

十三,是宋太宗赵光义第四子赵元份之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13个儿子,名叫赵宗实。生于1032年1月3日,4岁时被抱进皇宫抚养,因仁宗的长子早夭。8岁时被退还王府,因仁宗的次子出生。现在又被召进皇宫,因仁宗的3个儿子全都早夭…

赵宗实,他生来就是个预备役…这时他30岁了,沉默寡言。尤其让人感兴趣的是他的生育能力。(。)。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